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劇評】朦朧的慾望,如戲的人生: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慾望片段》


朦朧的慾望,如戲的人生: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慾望片段》

歷史三 林孟潔

如果要找到一些詞條來形容《慾望片段》(Cie Dos a Deux - Fragments of Desire)或許對每個人而言看到的皆是全然不同的關鍵字,凝視劇場的同時也向內挖掘自己,關於傷害和控制,慾望的流動也有多種形式的呈現,從童年到青年到老年,跨越性別與年齡。開場圍繞在男主角童年與他殘疾的父親、家庭女教師之間,關於愛、慾望、傷害、宰制之間複雜且微妙關係。這樣的命題並不陌生,例如電影《鋼琴教師》中主角和母親之間糾結的互賴和相互傷害的關係,在被長久控制之下所迸發的強烈、壯大的慾望爆發在年輕的男學生身上,傷害轉化成為一種愛的形式,虐待也奇異的使施虐/受虐、控制/被控制者之間產生了一種依賴,看似權力關係不平等的配置裡,卻隨時都有可能反轉過來,施加與承受者角色瞬間對調,而愛展演成一種奇特的新形式,或許可能找到出口,或者不然。

【書評】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


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

◎社工四 孫文駿

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共譜一段可供讀者交互參照的歷史記憶。

「對照記」這個寫作意圖本身是極有意思的,三位作者亦是一時之選,然而仔細閱讀內文,透過這22個關鍵字,似乎未能在個人意義與集體象徵意義之間取得足夠的共識與平衡,不少篇像是其中一人感興趣,其餘一人或二人勉強寫來湊數

大體來說,楊照說故事的功力仍屬上乘,語言淺白,不貪心、肯割捨,通篇只以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概念或道理貫串。這種書寫方式與風格,低調但充分地展現了想向「更多的讀者」溝通的企圖,這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個人記憶有其限度,有幾篇(如〈女老師〉)在楊照之前個人作品集早已收錄,對楊照的忠實讀者來說,讀來不免稍覺可惜,擔心過度緬懷、過度書寫相同一段過往記憶,而無法帶來更多積極意義,是否有淪為消費過往記憶之虞?

再來談素有香港才子之稱的馬家輝。馬的記憶書寫之豐富,對於細節歷歷如繪的描寫,文字流暢可讀,自是其魅力所在。然而正是這樣過於豐盛的記憶,在一段可堪令人稱羨的際遇之中,不時挾雜馬回憶當年忽而向讀者進行自我揭露,不經意吐露自己在光鮮形象下亦有不堪的一面。這樣子的書寫,令我本能上便對於其書寫的內容採取保留態度。喚醒過往記憶,召喚可供書寫的素材,進一步轉化成文字呈現讀者眼前,這本身即一高度篩選與建構的過程,不過這自是不可免的,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作者對於這樣的書寫過程有多少自覺。是否在整飭自我形象與維持相對的客觀事實之間盡量去取得平衡妥協。這是我看完馬家輝系列文章心中產生的疑問。 

不曉得是我孤陋寡聞還是怎的,胡洪俠的文筆著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傢伙確是硬底子,有真材實料的。雖然不大熟悉對岸的情況,但也聽聞兩岸報業的差異。在台灣報業已是夕陽產業,總編輯多五十歲以上的資深記者擔任;與台灣相較,中國大陸機會來得多,雖然人多競爭激烈,但也敢放手給年輕人幹,不少報社由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出任副總編,負責實際的編務。如果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能出頭,胡的一身硬底子功夫自非僥倖。胡文章的好處在於,他將個人記憶中的「私我」與當代社會的「群體」兩者,不著痕跡地做了良好的橋樑。這點對於以「對照記」的寫作企圖與目的作為衡量標準,自是最為關鍵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平凡不起眼處見不凡,找到適當的視角去勾引、邀請更多人進入、來認識作者的生命故事,而這生命故事是必須放在更大的社會脈絡底下審視,才能讀出更多意義與興味。我想胡平實、誠懇,略帶詼諧的文字,是為向讀者廣發的一張請帖,邀請各位不管同輩長輩小輩通通前來打打交道。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小說】運動


運動
◎法律二 郭岱純


一百公尺短跑總是她的長項,她喜歡蹲踞在起跑線之後,等待槍聲響起後那飛身一躍,然後,奔馳。短短十幾秒內盡力狂奔時,最重要的便是起跑前的熱身,有些時候若是經脈拉不開,或過於緊繃,熱身個三十分鐘也不為過。
 如今她在跑道旁伸展,身旁被其它選手圍繞。熱完身接下來只要等待起跑就好了。
彷彿為了緩和賽前選手們的肅殺之氣,負責鳴槍的體育老師在一旁笑著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對此眾人笑了開懷。三五個人起身作原地快跑,大家對於等一回兒的百米衝刺更加期待了。

【小說】不關言說


不關言說
法律四 李翎瑋

我突然想與老姊聊聊。我素來是一個缺乏感觸的人,很少真的對什麼事物不平或怪罪,但直到晚間的臥房裡充滿吹風機的噪音和髮油的甜香,惟有這一刻我真正覺得世界上從來沒什麼事是不能原諒的。我不知道老姊是不是相信時間,但我突然發現我相信,我很想向他分享這個。時間與空間都能同時既空蕩又飽滿,只有老姊站在這裡。所以我開口說,「節。」

女友與我激烈地分手已經一個多月;家裡的人不知道該怎麼跟我相處已經一個月了。這一個月整個家都充滿了反常的事,例如母親每天都看起來格外地害怕也格外喜樂,連喊我們吃飯後水果都提高了聲音,顯得歡欣鼓舞;父親突然更加努力地照顧家裡的植栽,也在假日小事整修家中,所以時常必須要我幫忙移盆,或抹混凝土修龜裂,或治漏水。我不曾對此發表意見,通常乖乖地照辦,有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心裡有意識到這件事,或是我是否應該對此有所褒貶。母親常勸我多吃,但我其實並沒有不進食,有時母親特別頻繁地叫我跑腿買東西,我猶豫一秒鐘之後就會聽話地出門;跟著父親做粗活,一個月裡我就曬得很黑,陽台與後院全無遮蔭,燠熱無比,但還能忍受,也不會因此心煩。我一方面知道他們關心我,一方面不真正覺得自己特別需要關心,一方面心裡不排斥這種關照,但其實偶爾覺得矛盾。不論如何這許多種情緒都不強烈,沒有強烈到我非表態反抗不可,所以總是聽他們的指令作事。沒事的時候就整天待在家,房裡開著冷氣,打game與閱讀網路小說,眼睛痠痛就躺上床發呆。
我確實經常為了終日無所事事、如小蟲囓咬一般的無聊而感到煩躁不堪,但嚴格說來並不因此而覺得真正難以忍受,心頭會有不悅,卻不是心碎或絕望的感覺。
老姊是個與爸媽反應都不一樣的異類,他幾乎不跟我互動。我們從沒有分房睡過,在同一間房裡睡上下鋪,我深居簡出使他只要進房間就會看到我,他換衣服要進房,他洗好澡要進房,或是有時他來叫我吃晚飯。但我們很少互動並不是近來的事,我們全家人平時都沒有經常互動的意思,只是老姊沒有因為最近發生的事而突然改變性格。我直到此刻老姊洗完澡,走進臥室穿衣服,一聲也沒吭彷彿我是空氣,摘掉包起頭髮的毛巾,接上吹風機瘋瘋癲癲地吹他粉紅色的頭髮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件事,「只有老姊沒變」這件事。我真搞不懂他在想什麼。

【詩】運動組詩二則


運動組詩二則

◎法律四 李翎瑋

        一、望中
──悼季夏一場遊行中聲音的衰亡
        雨落之際孩童要歌唱
        吞嚥帶有微甜
        潮濕土腥挾血氣
        雨淌過建築
        高處鮮紅起舞

        雨停,有歌聲
        從喉中來,腥味且行且止
        低吠與水霧交際
        孩子進不去的地方
        陽光刺痛聲帶,依然如雨
        (不,雨未曾稍息)
        充滿顆粒,落於身
        像子彈,入眼
        淨是紅塵。

        嗅見血氣時將可前行
        孩子都在跳舞
        雨捲起於高唱時
        且未稍息
        頭髮有水珠落地,目光朝天
        但注意腳下
        不可離群,風聲起兮就聽不見自己
        只有鼻裡鏽味,呼吸間
        旋律隱約未息
        唱班隱隱疼痛

        雨落下之際終不聞歌聲
        外出的孩子游蕩到天光
        殷紅在建築的邊界
        鏽蝕的氣息在仰望裡

        離去之際風雨漸緩
        無痕如水,未曾動搖彼此
        龐然矗物未倒
        咆哮稍息
        負傷的聲音個個失語


        二、宇宙之精神
──記孟冬一場遊行及那些路過的臉孔們
        你能安穩地作一張網,隨時旁徵博引
        朝邊界伸手
        依此反覆自滿,偶爾毀滅
        又總是新生。
        可是杜鵑已開遍

        太擁擠了,宇宙的精神如星點
        歷史的結繩如織,貴賓致詞
        如雨,更如聲納
        --如脈搏,卻沒有心(跳)
        怎麼愛
        一個面目模糊的國家
        怎麼愛呢
        面無表情的人們
        可不可以不要與世界交合
        不要結網,不要

        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之精神
        十三溝瓦已裱框
        天際線更長,長成一個
        大樓櫥窗展品,街上
        叢林林立
        葉尖的盡頭沒有鐘聲,安靜的屋宇
        作一個點
        不追求
        不作卓越銀河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影評】《酒徒》 觀影隨想


《酒徒》觀影隨想



財金三 古乃方

「生銹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推開窗,雨滴在窗外的樹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腳步,從葉瓣上滑落。」黑底白字的插入字幕,這是電影《酒徒》的開頭。



**劇情介紹
《酒徒》的背景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一個不得志作家劉先生的故事,其實就是劉以鬯的自身縮影。拉扯在現實和理想,每一次純文學理想的實踐都使劉先生在媚俗文学的深淵裡越陷越深,他成了礙於生活所逼不得不寫黃色小說的落魄作家。無法抒展對文學的抱負使得他嗜酒如命,只能藉酒讓自己忘掉現實的殘酷。 劉先生對現代西方文學有十足見識,熟讀西方作家如海明威、普魯斯特、喬伊思等等的作品,對五四文學也有真知灼見,因此被自資創辦《前衛文學》雜誌的少年麥荷門所敬重,電影中藉著麥荷門和劉先生的對話揭示了劉先生對文學的理想和抱負,也藉酒吐出當時香港文人的抑鬱和現實。
劉先生的世界圍繞著酒精、寫作、女人,他的遷居史也是和一個個女人的故事。一開始的房東有著不斷勾引劉先生的十七歲女兒司馬莉,在司馬莉赤裸肉欲引誘下被迫另擇居所,新居的包租婆是個風韻猶存的中年女子王師奶,因為寂寞而對劉先生動了情,最後更因他飲滴露尋死;劉先生後來搬到雷氏夫婦的家,雷老太把劉先生當作戰時在重慶死去的亡兒新民,對劉先生噓寒問暖,總把劉先生喚成兒子新民,要燉雞湯給他喝;寫作之餘,劉先生更徘徊於煙花世界,他喜歡上一名清純舞女楊露,但楊露最後還是嫁人去了;劉先生最後不堪生活困苦也尋死,但尋死不成,只能繼續在夾縫中生活,反而雷老太一天,不堪劉先生因醉酒和雷老太大吵一架,雷老太就割腕自殺了割脈自絕,於是劉先生決意戒酒。

【影評】2012金馬影展小評六篇


2012金馬影展小評六篇

◎中文三 黃昱凱

隨著十二月的到來,一年一度的影壇盛事金馬影展也隨之落幕,或許是為明年將屆五十週年擴大舉辦的金馬獎鋪梗、也欲使觀眾一飽眼福,本次放映片單的深度、廣度皆令影迷大開眼界,並為錯過幾部影史鉅作扼腕。幾部成名多年的經典重新放映令人振奮,暌違大銀幕多年,數十年後再看,仍是回味無窮。也許錯過這次,要再等十年才有再次放映的機會!以下僅就我所觀賞的六部電影,略言此次盛會所得的收穫。


(一)男孩看見血地獄

第一次看布里蘭特曼多薩的電影,而且這場還有映後座談,稍稍顛覆了我當下看完電影後的一些想像。這位菲律賓導演展現了無比的細心,營造極度寫實的畫面。我曾去馬尼拉旅行,那些都是我所親見的街景。寫實到這樣的程度,包含燈光、市場、車窗外的街景、車流。其實全部都是刻意安排的,原本以為某種微妙的巧合才有的,其實都是導演的手法。另外,電影前段使用35mm手持攝影、後段則用HD camera拍攝,也起了有趣的作用。

導演說,這是描述一段「旅行」的電影,如此說來,我這次影展幾乎是以旅行作為貫串主題了。這部片的主題,或許可從兩部分切入,其一、顯而易見的是對馬尼拉腐敗治安的批評,也可牽涉社會結構的議題;但導演的初衷,是要說「死亡」的真實與突如其來。可以注意男人站在巨大招牌上要跳樓自殺的那場戲,可視為對這部分主旨與後面鋪展的寓示。

不過,斷定一部片的主題是什麼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一如羅蘭巴特說過的作者已死。因此我更關注的是手法,如何去呈現這個主題。搖晃的鏡頭強烈地意圖使觀者不安,且近3/4的場景是黑的;配樂很少,懸疑、尖銳的電子單音隨著男主角的情緒起伏。於是觀眾與他的情緒就同步了,這樣的不適感恰好足以充填男孩親眼目睹死亡的不安。要營造「殺害」這樣疏離於日常生活的情緒並不容易,但透過細膩的手法,聲音與影像的配合,這部片做到了這樣的境界。另外,片中有極多瑣碎的生活化鏡頭,它們都是有意義的,尤其最後男主角搭的計程車爆胎,卻又找不到其他交通工具(前段男主角想要摩托車,可見交通工具代表的價值)只好再被困回原本的計程車中。以及相連的他老婆在家炒菜的畫面,這時鏡頭總算是光線充足了。作為「旅程」的一部份、回歸的寓意(真的回得去嗎?),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片段。

這部雖然是我影展的最後一名,但仍可稱精采,今年沒有雷片。最喜歡的是片頭的市場街景,注意有一幕是屠夫在一隻活跳跳走來走去的雞旁邊著雞肉。做為全片的隱,非常厲害。

(二)天使威士忌

也是我的第一部肯洛區電影,以他的老字號而言,是滿稀奇的。拿了今年的坎城評審團大獎,卻是部能輕鬆下嚥的電影,甚至到後半段有點變爽片了。不過,除了詼諧幽默的對話與皆大歡喜的結局,更該注意的是導演一貫的關懷社會底層眼光,正視英國街頭治安的死角、年輕人的困境:毒品、械鬥,男主角的床(那甚至不是一個臥室)被空間、聲音不斷壓迫,似輕實深地表達他的困頓。與《男孩看見血地獄》相較,不難看出其中相似的結構性壓迫,但不同的是,英國年輕人有被救贖的機會,天使,不是來自父母,卻是社會勞役的觀護人,這代表了什麼?家庭在人格教育的消失,或許也是英國社會問題的一環。至於威士忌在英國人(更精確地說,蘇格蘭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十五世紀後便幾乎可作為平民飲酒的代名詞,被用來作為拯救一名社會底層青年的契機,也是非常洽當的。其次、青年竟然最後被逼得只能用違法的手段才有自新的可能,這樣的社會結構自然是有問題的。不過,或許也有可能是英國人覺得,只要是有能力的人,守法好像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哈利波特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片中警察一副吃人夠夠的嘴臉,大概也是導演幽默的批評。

片中少有出乎意料的運鏡,只能說導演手法老練、平實而流暢地說故事。最令我感動的是小孩出生那段,雖然我們總對社會的不公不義感到憤懣,而電影出於現實,最終仍是要回歸,檢視社會的某個切片的。但新生命的誕生竟有如此令人感動的力量,遠遠超越了這樣的悲憤情緒;卻又神祕難解,生命的奧祕、靈魂,仍是科學未能盡解的。或許也是導演提出,關於生命困境的解答。

這部電影中也出現了一段旅程,毋寧說是場冒險。沒有什麼太沈重的陰影,或是說,陰影被隱藏的很好。意圖使人想喝酒的電影。觀後細想,導演尖銳的社會批判層層揭露,不愧是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