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樂評】訪談: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李翎瑋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由工人與工運組織在1996年成立,一般多稱呼為「黑手那卡西」、「黑手」。十餘年來,他們持續與社運團體合作,以集體創作、工作坊等方式,積極教導樂器彈奏、歌曲創作等音樂教育工作,使勞動者能夠掌握音樂、藝術等文化工具,其音樂主題涵蓋樂生、都更、娼妓等議題,是學運及社運圈廣為聆聽的獨立樂團。

在社運的參與與音樂創作的結合上,黑手那卡西是如何堅持理念?又如何看待關懷社會議題的學生族群?本期後‧現代文學,特別邀請黑手那卡西成員育麟與耀婷接受專訪,一探黑手的面貌。

後‧現代文學訪問員(以下簡稱後):以臺大而言,黑手聽眾多半都是社運參與者,一般的臺大學生則較少聽聞黑手。這與黑手的曝光、經營模式是否有關?你們的音樂是否有主要針對的對象?

黑手那卡西(以下簡稱黑):黑手的理念是「跟抗爭當中的人在一起」,所以比較常接觸到的對象多是社運的參與者。不過黑手也很常到學校裡講唱,對學生表演不同面向的音樂,在主流媒體以外開啟一種新的音樂接觸形式,也讓底層的族群在學生面前「現身」,讓工人、讓娼妓直接在學生面前唱歌,使學生發覺社會上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在生活著,產生生命經驗的連結。

黑手不像一般的大眾音樂廣為人知,也不是用上電視等方式來培養聽眾。用一個比喻來說,同樣的時間人力安排,比起給5個人聽、每個人獲得20%的感動,讓1個人可以100%地參與更是我們的目標。相較於擁有聽眾、讓音樂廣為流傳,黑手真正的著力點還是「集體創作」,讓人們成為創作者,取得音樂能力作為文化武器,用音樂表達理念,還有讓青年們,與我們關注的這些弱勢者、底層發生關係,有一些對我們音樂有興趣、對社運有興趣的人,可以加入這個行列。不然就變成我們像是一個名人,偶爾成為社運議題音樂代言者,這不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深化大家的參與。

後:黑手演出時,有沒有特別的經營目標?

黑:在黑手很常做校園演唱會上,我們通常會問兩個問題:學生們聽完黑手的演出後,會不會想要傳播我們的音樂?以後遇到社運場合、聽到社會議題,會不會開始想要去接觸、想要去看一看?後來觀察,我們的演出效果通常都很成功,有學生對我們反映,黑手改變了他對於社運現場暴力的印象,而且羞愧於以前對社運內幕的不了解,現在才知道社運者的心聲。
黑手對音樂的傳達也有與一般樂團不同的要求。黑手不介意觀眾人數,萬人的場子或一二十人的都可以唱。音響設備也沒有關係,社運場合通常音響設備條件不能要求,我們就以帶動唱的方式來進行。

但我們特別在意把歌詞投影出來。歌詞是很重要一環,其他樂團有的只是氣氛的傳達,但黑手的歌詞是在表達特定族群的處境,希望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唱什麼。
此外黑手也很期待與一般大眾對話,例如2011立委選舉時,我們作了十幾場音樂會,用音樂媒介在路上傳播一般市民的想法,對於藍綠、都更、房價的想法等等。當時在龍山寺公園做了一些演出,在街頭找人就一起即興創作一些小作品,把人們當下的社會處境透過創作表達出來,讓現場很多人取得共鳴。

後:黑手的音樂風格一直以來似乎很難在商業市場被定位在某一個音樂領域。對於自己的音樂,你們是否有自己的定位?

黑:其實很難,黑手從來不是一群固定的人,會與很多人合作,像是各個領域的工人,樂生的院民,和娼妓,不同的成員都會加一點音樂風格進去。像集體創作時有一些年長創作者會哼唱六七零年代的民歌,甚至是日本演歌,還有一個基督教阿姨會結合她聽過的教會音樂唱出一種溫暖的感覺等等。黑手並不在乎整體風格,我們更在乎跟我們合作的人能把他們的生命經驗創作進歌曲。


後:一般對於黑手的音樂常常有「議題性高、但美學價值偏低」的評價。對於這樣的看法,黑手是否有何回應?

黑:黑手創團的宗旨本來就不是「我們要搞音樂」,我們的音樂是放在現實裡,社運、抗爭、組織、政治……的現實。我們很清楚音樂的政治功能。黑手的音樂是跟著運動的過程而生,一直在思考「音樂要如何運動?」,集體創作的目標也就是這樣。
音樂性其實就是一種與大家的可親性,像工人團員50歲才開始學吉他,他們的音樂很「粗糙」,可是很樸質,唱出一些他們特有的味道。很多人覺得黑手的音樂不具有美學性,但美學性到底是用什麼來界定?我們可能在主流市場的標準下是不及格,可是黑手呈現庶民自己的美學,如果能夠更貼合它自己歷史、社會的脈絡,我們覺得更有價值。

後:台灣的社會議題很多,平常黑手在不同社運的參與上曝光度似乎不同,是否在參與哪一些社運參與上有所取捨?

黑:黑手在某些社會議題參與比較深,有些並不是刻意造成的,例如比較關鍵的原因之一是黑手從創立起跟工委會和火盟都長期是友好的往來關係,就會大量出現。不過我們關注的主要大方向也決定了黑手在不同議題的參與度,黑手特別在意社會階級的面向,像是勞工處境,還有娼妓,涉及性別也涉及階級。
這樣的過程也一次一次考驗我們自己怎麼看這個議題,有什麼想法,進一步延伸到很多黑手想提出的社會訴求,像我們覺得政府做事不對、覺得代議制有問題,那就進一步想,我們希望怎麼辦?黑手一直耕耘的集體創作就是其中一個回應。

後:最後想請問,對於被視為「社運潛力軍」的學生/青年族群,黑手對自己是否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黑:以聽眾培養而言,目前黑手並不以在校園內廣泛傳播為目的。這一方面牽涉到我們有沒有管道,像是校園社團社課邀請,仰仗校園內的一些動力,像2009年臺大學生雞哥辦了一個「校長高潮演唱會」,黑手也有演出。另一方面也牽涉到上述所說,黑手的目的一直都不是擁有廣大的聽眾群,所以並沒有特別經營。

黑手期待的是培養參與者,對所謂的社運潛力軍,我們希望吸引到喜歡音樂的人,有人開始想要來看看,能加入我們在做的事,並且組織起來,深化參與,發展未來在運動中的計畫。這個部分黑手就會非常願意與校園的學生單位合作,不論是個人或團體都是。其實學生真的不用把自己看小了,所有的參與都是一份力量,尤其學生身上有很多社運主體所沒有的文化能量,有學生的加入,確實可以讓社運產生全新的風貌,這是黑手相當期待的事。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小說】K的故事

K的故事

◎中文四 黃昱凱

在我像個老練的記者、或是不知收斂的吟遊詩人那般叨叨絮絮地繼續陳述K的故事前,有件事情必須說明,那就是:K並不是「我」,既非敘事者的「我」、亦非寫作者的「我」。

【影評】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四:《情獸》

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四:《情獸》

哲學三 張華安 撰/歷史三 袁育霖 校

感情妒火,往往燃自於內心的恐懼。

    簡單且常見的情節:甜蜜賞味期限過期的夫婦,男人發現妻子偷情,情夫剛好又是兩人的好友──一個有婦之夫。腳色設定上極為鮮明,一個把一切人生目標焦點於婚姻感情的男人,一個想要擁有孩子建立起溫暖熱情家庭的不孕妻子,還有一個在感情上貪婪想要擁有婚外情的情夫,男人易怒,因為他害怕妻子離開他,於是性格漸趨古怪霸道,妻子與情夫間的故事纏繞在性愛,及兩人是否能同時放下當前婚姻作為主軸。

然而,本片突出之處在:將男人的忌妒、憤怒、沮喪,具象化成血液中的墨黑怪病;當怪病惡化,男人就越發絕望狂暴,越像隻「情/禽獸」,不停地想挽回破碎的婚姻。

    從開頭淡雅的濾鏡,到隨後——壓迫、搖晃的鏡頭,不斷出現的夜晚大雪、冷寂的意象、緩慢深沈的過場音樂,將全片氣氛緊扣在男人內心的恐懼情境。兩人自挑選新房起,男人熱愛求婚,妻子猶豫才答應,即埋下了之後的暗流;當出房時,妻子不巧手指受傷,男人吮其鮮血⋯⋯透過男女體液的逆接受,表達了他強烈的愛慾,引進體內的鮮血則間接導致後來的怪病。

    全片是個走向毀滅的過程;人物互動幾乎只聚焦在兩關係:男人妻子、妻子情夫,道出了人與社會的疏離感,相對地加重夫妻/愛情的親密關係對於個人的重要性,當既有親密關係消失便會使個人感情世界失衡。或許,這正男人內心獸化的原因。在某次設計妻子,確定妻子出軌後,他體內妻子的血開始變黑,象徵兩人情感已然色變。接著男人的焦躁,不斷向妻子惡言相向,甚至強迫她與自己發生關係。強暴妻子後,其妻洗澡,私處流下對方黑色的精液,怎麼也清不乾淨。隔些時日,男人他採買刀具,無由喜吃生肉,情緒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他恐嚇、威脅那情夫,使情夫退縮。只能「示威」,這卻顯露出男人自己對感情問題的無助。

    最後,經典的結局:妻子感到終於懷孕了,正要與男人商討;而他卻在準備晚餐,莫名堅持要邀請那情夫、其妻子前來。男人根本沒在聆聽,同時矛盾地、跳機般重複:我只是想瞭解妳、滿足你——邊拿刀砍肉,益加用力。然後兩人追逐進狹窄的廁所,男人終於由愛生恨想動手,但卻在推擠中因為妻子想要防衛孩子,刺回男人腹部。在死亡中,影像轉到開頭,無法回來的甜蜜過往⋯⋯


    本片是號稱鬼才的丹麥導演Christoffer Boe2011的作品;丈夫BrunoNicolas Bro飾)、妻子MaxineMarijana Jankovic飾)、情夫ValdemarNikolaj Lie Kaas飾)三人與其合作良好,對手戲精彩自然,為這部詭譎、血腥、如夢似幻的電影,平添許多可看之處。

【影評】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三:《大奧:永遠》

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三:《大奧:永遠》

◎北京大學中文系 余奕冬

無論是擁有最高權力的大奧女將軍還是後宮爭寵的萬千男佳麗,抑或是轄地廣袤承旨揮斥的女朝臣或是體弱膽怯聽命擺佈的男家屬——對於慣熟於男性中心式傳統性別秩序的觀影者而言,這部《大奧:永遠》從一開始劇情設定上便給人以極大衝擊,伴隨而來的男女迥異的觀影體驗正使本片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浮上地表。

但這並不是女性主義者一時快意的報復。影片中部,女將軍德川綱吉(德子)對於自己身體甚至不如青樓男子之身來得自由的哭訴,正將女性不可更變的悲哀吶喊出來。無論怎樣的性別秩序下,作為受孕之母體,女性身體因承載著人類生殖繁衍的使命而不得不被使用、被規訓。於是,造成女性身體被壓榨、被工具化悲劇的就不是(或首先不是)我們通常所以為的性別-權利關係問題,而是難以撼動的對於生殖的珍視與崇拜。

然而,倘若僅僅將本片理解為對於女性悲劇命運的歎息,那就太狹隘了。影片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為保全家族而獻出丈夫和兒子的牧野成貞、為使自己脫離罪罰而供上整個生命的柳澤吉保、同樣歎息於身體不得自主的右衛門佐、許許多多為求進身而獻出精氣的年輕男子、甚至年幼無知的小公主松姬——而這些正涵蓋了全部人類身體異化的生存狀態。若將生殖作為生命的唯一目的、將身體作為傳宗的工具,如此異化之身必然指向無望的生命——無論是作為受孕之母體的女人,還是作為娛樂對象的男人,亦或是作為繼承者的孩子。


影片最後,當右衛門佐終於向欲求自盡的德子吐露了深埋已久的愛戀之情並與之雲雨時,似乎是在向我們展示一種突破生殖目的、將愛注入生命以獲更生的全新可能性;然而當德子終於擺脫一切束縛如蝴蝶般蹁躚而至欲與右衛門佐放馬南山共享自由之愛時,右衛門佐卻已於小憩中永遠辭世。這樣的結局是否在暗示,放棄了生殖的生命,究竟是獲得了自由,還是走向了滅亡?



配圖出處: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1/33919906/

【影評】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二:《黃色大象》

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二:《黃色大象》
沒事,因為奇蹟就是日常

法研所 翎瑋

一對墜入愛河後迅速結婚的夫妻,在婚後來到鄉間過著純樸生活,並在生活中漸漸認識彼此……

這是這部電影的主線。有個朋友說得精準,「從頭到尾都沒什麼事的一部電影」。縱使電影在夫妻相處的主線纏上許多其他的支線元素,例如武辜步(向井理飾)的寫作生活與養老院工作、妻利愛子(宮崎葵飾)與動物和植物的對話、與村莊少年們的相處,還有武辜在東京的舊愛,整部電影仍然是一場清新而平淡的敘事。
 
《黃色大象》劇照


刻意不把劇情跌宕得太過劇烈,正是因為「相處」作為一個電影的命題,原本就已經夠有看頭。說這部電影的口味清淡確實沒有說錯,它刻意如此:樸實的對白,甚至有時是無聲的長鏡頭,整部電影沒有濃烈的配樂與劇情起伏。但仍然是一個飽滿的敘事,整部電影的相處不只是主角夫妻的相處,還有武辜家的常客老夫婦、少年少女的相處,甚至是構築出寂寞妻子的內心世界的老鐵樹的說話與台詞,都在劇情當中呈現了諸多相處場景,例如夫妻對話中一方投入一方心不在焉時的突然沉默令人不禁緊張、例如無法在交談中呈現憤怒只好拿餐具砸向對方令人看得心跳加速,或是像妻子住院時老人的異常行止也使人不禁鼻酸。


誠如導演在映後座談中所說,這次的主角配對:宮崎葵與向井理,多半都是以扮演一個好丈夫好妻子、好情人的角色為人所知,期許它們能夠詮釋出更加具有層次的角色。這次的嘗試顯然十分成功,正是這種用日常生活為主線的場景襯托起兩人世界的相處,這樣的「沒事」讓劇情的後勁更加蕩漾不止,正如片中鐵樹的經典台詞,「奇蹟啊,奇蹟就是日常(奇跡は、日常ですね)。

配圖出處:http://channel.pixnet.net/movie/goods/detail/1491

【影評】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一:《胭脂扣》

2013金馬奇幻影展影評系列之一:《胭脂扣》

◎電機四 蘇誼炘

縱觀古今中國文學,環繞青樓奇女與世家子弟之間,地位懸殊跌宕多少悲戀,尤顯見於唐宋傳奇。 而此次在大銀幕前搬演的《胭脂扣》,再一次突顯了同類主題的魅力所在。囿於殘酷現實苦苦相逼,沒有退路的男女是基於何等幽微的人性做出選擇,並且承受著一切因果報應?而停駐在泛黃記憶裡的女鬼與現代都會佳偶的邂逅對主題的辯證又翻一層:到底是過時的愛情觀湮沒在小報奇談之中,還是超越生死的守候像那鎖在白頸子上的胭脂扣,就算乾癟了還是殷紅如血?

本片採昔今穿插的時序敘事,以劇情對話鋪陳為主,卻不乏詩般隱喻和對畫面的細膩處理:「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不知真是紅牌妓女如花的的千嬌百媚,還是陳十二少受騙於吸食鴉片後的迷濛雙眼。昏煙繚繞的頹廢美感籠蓋了整個過去,就連十二少學戲打龍套或也僅是一種積極的逃避現實。電影一開始便以數個無聲畫面令觀影者屏息,特寫著面無表情的如花畫眉抿唇,慢條斯理得詭異, 一身烏黑底旗袍與背後倚紅樓花白俗麗的牆形成不祥對比。發酵至影片末段才赫然驚覺,那是殉情前最後一次梳妝, 敷以赴死的堅決。加速墜跌的細節徹底補足漏失的聲音,像在心底叩問著什麼似的,嗡嗡作響。

影片尾聲不停橫掠畫面的片場女鬼或能總結整部作品裡,現代化所扮演的荒謬姿態,都市男女一再探問他們無法理解的愛情,輕盈的對話彷彿在為觀影者發聲:「你會為我自殺嗎」「不會」「我們都是普通人,在一起快樂, 就好。」


如花的複雜與單純對平凡的他倆來說過於巨大,也只有床上雲雨纏綿能勾回她熟悉的記憶。物換星移好比在調侃而不是慨歎,在新時代連懷舊都顯過時。疑竇到了最終具象化為都市男女的頻頻回頭, 十二少被壓跨的龍鍾背影, 以及胭脂扣的歸還,令觀影者醉心而迷惘。


配圖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YZKDVDcover.jpg

【劇評】評臺大戲劇系2013製作《酒神》(The Bacchae)

評臺大戲劇系2013製作《酒神》(The Bacchae

外文四 陳鼎貳

今年五月由台大戲劇系所製作的尤瑞皮底斯(Euripides, 480-406 B.C.)的《戴神的女信徒》(The Bacchae),終於讓希臘戲劇首次位列戲劇系的公演史中。尤氏劇作在希臘戲劇中一向突出而難以歸類,其劇本的特色是雄辯、不平衡的特質,以及對戰爭和時代不妥協的倫理態度。五月中旬時讀了牛津大學十年前的英譯版劇本,隨後在鹿鳴堂劇場觀看了首演場,也在演出結束後特別留在現場聽了導演呂柏伸、戲劇顧問吳政翰協同翻譯胡耀恆、胡宗文兩位老師的座談。

但作為對希臘戲劇稍有涉獵的觀眾,這次的製作並不令我滿意。

但這種反感來自哪裡?拗口的中譯劇本?既深、冷硬又帶點俗艷風味的舞台設計?演員的演技,或是他們的扮相出了問題?歌舞動作設計不合自己品味?又或是因為劇本的主題沒有被好好處理?我認為以上皆是。因為作為外文系學生,對於古希臘文化與文學的瞭解多於一般觀眾,也對戲劇欲處理的主題和形式更加敏感,所以我的期待和這次的學期製作從一開始就不是很合拍而有落差。我期待看到更忠於劇本的製作,但導演顯然有不同的打算。他在演後座談非常明確地表示他一點都不想製作一齣重現古希臘劇場的戲。他想要做的是在《戴神的女信徒》中融入當代與當地(也就是台灣)文化元素,以產生更多的對話與聯想。



創作於伯羅奔尼撒戰爭(431-404 B.C.)末期的《戴神的女信徒》由好幾組社會文化生存的拮抗角力關係所形構。代表自然與欲望力量,精神徹底自由解放的酒神戴歐尼色斯返回故鄉底比斯城建立自己的教派,為了報復以城主彭休斯為代表的嚴格文明律法,戴神讓女人徹底失智,返回山林,徒洩獸慾。彭休斯對於文明和家族的血統過於自負,於是受到血脈終結的懲罰,身體極為難堪地被其母親手以暴力撕碎,劇末結束在其母與其外祖父被流放的哀嘆聲終結束。身體獸性與社會秩序的對抗,自然與文明的辯證,東方的失序與西方的秩序,戴神的恐怖神性和慈祥人性,人與神之間的角力,這些都是劇作家尤瑞皮底斯所欲探討的主題,其中尚牽涉幻覺、暴力、報信、變裝、歌舞、詠歎等表演元素,無一不是極為複雜的主題。

【詩】理想胎體方程式──社運不死,只是初生

理想胎體方程式──社運不死,只是初生

◎法研所   李翎瑋

為我寫一個方程式
        你習慣的
        從調正參數開始
        精準如潔癖
        我擁有多少生命
        衝撞的力量、洞察的智力及
        敏捷逃亡
        這回更科學一些
        例如體積不變。而個數變了,啵
        裂成兩個,聲似親吻
        入侵深色的組織如青春凋萎的進程

        時間萬分淡然,天地寂靜
        世態炎涼毫不動搖我持續睡著。
        綿長的睡眠中手腳突然發生
        踢中一些城市裡的人
        便被拖走

        我仍睡著,般般不得見
        溫度不變
        一天照例翻滾
        兩萬五千零一次,脊髓漸漸流動
        夜裡總有聽不見的哭聲
        個數進展,分化開始
        雙手生裂痕,頭冒第三十六根胎髮
        堅韌而可以被劇烈拉扯

        髮下有彎眉與嘴唇
        我的身體,個數持續暴增因而壓力
        劇變,驚怖扭曲
        我會是個美麗的孩子嗎,如果
        我總是在斷垣殘壁裡出生
        凡那鑽進我身中的
        帶給我怎樣的靈魂
        而意識忽而豐沛,生命驟然
        來了。體積膨脹
        我身體可將健壯,或我智力凌人?
        給我上千萬個常數,在行軍的時候唱成歌
        我在惶恐中降世
        我的生命是否將迎接勝利
        自身的死亡之前可曾注定殺生
        讓我配備良好本能
        增加參數,謀一個完備的生存

        請給我音樂,教我謊言
        在角落偷抽菸令我畸變
        讓我愈發是我而你不再是你
        讓我變成你多年前與多年後的樣子
        加入一個屬於你、與我成反相關的參數
        我的翻轉緩慢了
        卻仍恆在你清醒與睡夢中與你共舞
        貪婪吸吮身體,人們慢性死亡
        血液絡繹流通而光陰倒轉
        體積萎縮,壓力變大
        你妊娠的飽滿的乾燥的身體你蒼白的曾經美麗燦爛的臉
        我有命嗎,我逐漸不翻滾
        不確定是否愈發是一個美麗的人

        寫好一個理想方程式
        在一個又一個夜間
        點燃蠟燭,為了祈福
        或為了哭
        此彼消長
        而疼痛啊,壓力驟升
        我吸吮身體,洋洋得意

       

【樂評】克尼亞瑟夫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獨奏會 評論

克尼亞瑟夫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獨奏會 評論

樂學所 王敏而

時間:2013/4/29
地點:國家音樂廳

克尼亞瑟夫1961年出生在莫斯科,是現今中生代最重要的俄羅斯大提琴家之一。1979-1986年間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向著名的大提琴教授費多瑟柯習琴。他1979年在佛羅倫斯舉辦的卡薩多國際大提琴大賽中獲得第三名,1987年在義大利特拉帕尼(Trapani)國際室內樂大會中和妻子共同奪得第一名,接著又在1990年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中奪得大提琴組的第二名而受到國際注目!

【書評】庫克《Music─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書評

庫克《Music─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書評

樂學所 王敏而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由英國牛津大學所出版的一系列通識讀本,內容包羅萬象,舉凡藝術、人文、哲學思潮、重要思想家,乃至自然科學、生物醫學等等的領域,均邀請該領域中的頂尖學者針對一般大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撰寫篇幅短小的通識讀本。這一系列書籍篇幅雖然短小,但簡潔扼要的點出各領域當前的研究現況以及未來的可能發展。目前在音樂相關領域已經出版的有《World Music》、《Folk Music》、《Film Music》、《Blues》,以及這本由英國音樂學巨擘尼可拉斯庫克(Nicolas Cook)所執筆的《Music》。

庫克在《音樂》一書中呈現了當前西方社會看待「音樂」的方式,並論述了這種概念的成因,接著提出批判;最後提出往後的音樂學研究應該注重音樂對人而言所具備的意義。

【樂評】古樂作為一種當代演奏風格

古樂作為一種當代演奏風格

◎樂學所 王敏而

5/11下午科隆學會合奏團的指揮在講座中提到:近年古樂合奏團的數量有增無減,顯示古樂研究及演奏近年漸趨風行,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所謂的「古樂演奏」呢?筆者認為,與其將其視為真正"巴洛克音樂的再現",不如更廣泛的理解為「當代的一種演奏風格」。以下相當概略的從古樂運動概念的起源開始回顧。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劇評】朦朧的慾望,如戲的人生: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慾望片段》


朦朧的慾望,如戲的人生: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慾望片段》

歷史三 林孟潔

如果要找到一些詞條來形容《慾望片段》(Cie Dos a Deux - Fragments of Desire)或許對每個人而言看到的皆是全然不同的關鍵字,凝視劇場的同時也向內挖掘自己,關於傷害和控制,慾望的流動也有多種形式的呈現,從童年到青年到老年,跨越性別與年齡。開場圍繞在男主角童年與他殘疾的父親、家庭女教師之間,關於愛、慾望、傷害、宰制之間複雜且微妙關係。這樣的命題並不陌生,例如電影《鋼琴教師》中主角和母親之間糾結的互賴和相互傷害的關係,在被長久控制之下所迸發的強烈、壯大的慾望爆發在年輕的男學生身上,傷害轉化成為一種愛的形式,虐待也奇異的使施虐/受虐、控制/被控制者之間產生了一種依賴,看似權力關係不平等的配置裡,卻隨時都有可能反轉過來,施加與承受者角色瞬間對調,而愛展演成一種奇特的新形式,或許可能找到出口,或者不然。

【書評】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


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

◎社工四 孫文駿

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共譜一段可供讀者交互參照的歷史記憶。

「對照記」這個寫作意圖本身是極有意思的,三位作者亦是一時之選,然而仔細閱讀內文,透過這22個關鍵字,似乎未能在個人意義與集體象徵意義之間取得足夠的共識與平衡,不少篇像是其中一人感興趣,其餘一人或二人勉強寫來湊數

大體來說,楊照說故事的功力仍屬上乘,語言淺白,不貪心、肯割捨,通篇只以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概念或道理貫串。這種書寫方式與風格,低調但充分地展現了想向「更多的讀者」溝通的企圖,這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個人記憶有其限度,有幾篇(如〈女老師〉)在楊照之前個人作品集早已收錄,對楊照的忠實讀者來說,讀來不免稍覺可惜,擔心過度緬懷、過度書寫相同一段過往記憶,而無法帶來更多積極意義,是否有淪為消費過往記憶之虞?

再來談素有香港才子之稱的馬家輝。馬的記憶書寫之豐富,對於細節歷歷如繪的描寫,文字流暢可讀,自是其魅力所在。然而正是這樣過於豐盛的記憶,在一段可堪令人稱羨的際遇之中,不時挾雜馬回憶當年忽而向讀者進行自我揭露,不經意吐露自己在光鮮形象下亦有不堪的一面。這樣子的書寫,令我本能上便對於其書寫的內容採取保留態度。喚醒過往記憶,召喚可供書寫的素材,進一步轉化成文字呈現讀者眼前,這本身即一高度篩選與建構的過程,不過這自是不可免的,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作者對於這樣的書寫過程有多少自覺。是否在整飭自我形象與維持相對的客觀事實之間盡量去取得平衡妥協。這是我看完馬家輝系列文章心中產生的疑問。 

不曉得是我孤陋寡聞還是怎的,胡洪俠的文筆著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傢伙確是硬底子,有真材實料的。雖然不大熟悉對岸的情況,但也聽聞兩岸報業的差異。在台灣報業已是夕陽產業,總編輯多五十歲以上的資深記者擔任;與台灣相較,中國大陸機會來得多,雖然人多競爭激烈,但也敢放手給年輕人幹,不少報社由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出任副總編,負責實際的編務。如果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能出頭,胡的一身硬底子功夫自非僥倖。胡文章的好處在於,他將個人記憶中的「私我」與當代社會的「群體」兩者,不著痕跡地做了良好的橋樑。這點對於以「對照記」的寫作企圖與目的作為衡量標準,自是最為關鍵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平凡不起眼處見不凡,找到適當的視角去勾引、邀請更多人進入、來認識作者的生命故事,而這生命故事是必須放在更大的社會脈絡底下審視,才能讀出更多意義與興味。我想胡平實、誠懇,略帶詼諧的文字,是為向讀者廣發的一張請帖,邀請各位不管同輩長輩小輩通通前來打打交道。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小說】運動


運動
◎法律二 郭岱純


一百公尺短跑總是她的長項,她喜歡蹲踞在起跑線之後,等待槍聲響起後那飛身一躍,然後,奔馳。短短十幾秒內盡力狂奔時,最重要的便是起跑前的熱身,有些時候若是經脈拉不開,或過於緊繃,熱身個三十分鐘也不為過。
 如今她在跑道旁伸展,身旁被其它選手圍繞。熱完身接下來只要等待起跑就好了。
彷彿為了緩和賽前選手們的肅殺之氣,負責鳴槍的體育老師在一旁笑著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對此眾人笑了開懷。三五個人起身作原地快跑,大家對於等一回兒的百米衝刺更加期待了。